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关于对呼和浩特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53号建议《关于推进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建议》的答复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11-02 20:58:02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7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地膜回收示范县行动,稳步推进地膜回收利用与减量替代,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近几年地膜回收率稳定在80%左右。2023年全市农作物覆膜面积为357.44万亩,农用地膜使用量约1.1万吨,覆膜面积和农膜使用量居自治区第四位。覆膜地区大多分布在在土左旗、托县、和林县、武川县、赛罕区。2023年全市耕地亩均农膜残留量为5.57公斤,低于全区中等水准0.8个百分点。

  2023年,市委农办印发《呼和浩特市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和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实施方案》,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回收工作要点和任务以及完成时限,要求2024年4月30日前完成回收任务。目前,废旧地膜回收面积357.44万亩,回收量0.96万吨,废旧地膜回收率为85.37%。一是加大督查力度。市委农牧办、市农牧局狠抓落实,组建专班,由局长、分管副局长带队,组成专项督查组,对各旗县区农膜回收相关工作进行不间断的实地督导。二是强化技术指导与宣传。为加强农技人员技术指导水平,提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回收能力,拓宽废旧地膜回收方式、方法,市农牧局组织技术人员和农户以现场观摩会、技术培养和训练班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50余次,派出技术指导人员300余人,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宣传单、海报、明白纸等方式发放技术宣传资料6万余份,广泛宣传残留的危害和地膜回收利用的好处,提高农户废旧地膜回收意识。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力度。2023年开展废旧地膜回收执法检查行动共计132次,共计出动执法人员393人。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人员走村入户宣传自治区农用薄膜污染防治条例,开展专题培训2场、张贴宣传挂图10000余份、制作推送新媒体宣传短片100余次。

  截止2024年4月,全市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无害化处理点共计233个,其中,玉泉区、武川县、赛罕区、和林县建设废旧地膜无害化处理点共5个。玉泉区主要由环卫部门统一回收废旧地膜,运送至呼和浩特嘉盛新能源有限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武川县主要由加工公司做成塑料轻颗粒进行再利用一部分,无害化焚烧处理一部分;赛罕区主要以农民回收废旧地膜至乡镇临时收储点后,统一由呼和浩特市环保投资公司运输至无害化处理点做处理;和林格尔县主要由农民自行拉运至无害化处理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积极争取国家及市级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资金,大多数都用在废旧地膜回收机具购置、人工作业、回收点建设、无害化处理及运行等。2017—2021年我市承担中央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项目资金2961万元,分别在清水河、土左旗、托县、和林县、武川县实施;2022年市本级废旧地膜回收补贴资金800万元,2023年市本级废旧地膜回收补贴714万元,用于加厚高强度地膜和普通废旧地膜回收补贴。

  一是引进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玉米秸秆条带旋耕还田技术。该技术以农作物秸秆覆盖替代农用薄膜覆膜,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地膜减量替代和培肥耕地地力。2023年分别在和林县舍必崖乡迭力素村和一间房村试验示范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50亩、200亩,经测产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产量856公斤/亩,较常规覆膜增产30公斤/亩左右。二是承担实施自治区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验证评价试验。2023年承担自治区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验证评价试验,试验主要以观测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不同作物、不同土质上的保墒增温抑草性能及其耐候降解性能对比验证为主,研究适合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种植模式。试验选择10个厂家的13个不一样的种类降解配方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同一种植模式和水肥条件下对玉米生长、产量和效益的影响。三是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2022年,自治区农牧厅下达我市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任务50万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任务10万亩,已全部完成。2023年,自治区农牧厅下达我市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任务50万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任务1.8万亩,在全市8个旗县区实施,预计2024年6月底前可全面完成。此任务的实施,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高传统地膜厚度与强度,实现高质低价易回收;另一方面可以在适宜作物上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降低生产和回收成本,为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支撑。四是狠抓残膜监测工作。从2017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取样工作,累计完成自治区地膜残留监测21个点位、市级监测88个点位,市级资金配套和监测点位数量在全区前列。

  2023年先后利用春耕备耕重点工作督查在重点旗县区开展相关检查20多次,并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加强日常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培训宣传等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大力宣传农药废弃包装物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对周边群众健康造成的危害。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回收处置办法,建立以村级回收点-乡镇回收站-旗县区级归集中心为节点,覆盖全域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体系。通过任务目标分解、签订责任书、列入工作考核指标等方式把目标任务责任传导到乡镇、村和农户,实现旗县区、乡镇、村、农户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创造良好氛围,共同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

  目前土左旗建立8个乡镇级固定回收点;托县建立7个乡镇级固定回收点,同时定期更新完善127个村级回收点位信息。2024年计划在全市已建立15个乡镇级固定回收点和127个村级回收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积极争取资金并加快在全市主要农业生产旗县区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理体系。在武川县建设一个“对症选药”示范区,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地膜污染防治“遏增量、清存量”的压力依然艰巨。特别是部分地区仍在使用0.01毫米以下的超薄地膜,易破碎、难回收,处理成本高,危害耕地质量。当前,由于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传统地膜在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全生物降解地膜大规模推广应用还存在一些制约,高质量低价格的地膜有效供给还不足,地膜污染治理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需要增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专项资金。

  一是要求各旗县区及早主动谋划,精准测算资金需求,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部门支持增设,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资金全部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二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环保意识,将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推进废旧地膜回收成效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挂钩。三是成立工作专班充分调动废旧地膜回收企业、种植农户等各方积极性,多渠道积极争取配套资金,把废旧地膜回收经费列入年度预算。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00001

  呼和浩特市纪委监委举报电线网上举报:emsp;网站技术维护传真电线接诉即办(投诉热线

  第53号建议《关于推进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建议》的答复发布时间:2024-05-13 12:53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7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地膜回收示范县行动,稳步推进地膜回收利用与减量替代,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近几年地膜回收率稳定在80%左右。2023年全市农作物覆膜面积为357.44万亩,农用地膜使用量约1.1万吨,覆膜面积和农膜使用量居自治区第四位。覆膜地区主要集中在土左旗、托县、和林县、武川县、赛罕区。2023年全市耕地亩均农膜残留量为5.57公斤,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2023年,市委农办印发《呼和浩特市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和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实施方案》,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回收工作要点和任务以及完成时限,要求2024年4月30日前完成回收任务。目前,废旧地膜回收面积357.44万亩,回收量0.96万吨,废旧地膜回收率为85.37%。一是加大督查力度。市委农牧办、市农牧局狠抓落实,组建专班,由局长、分管副局长带队,组成专项督查组,对各旗县区农膜回收相关工作进行不间断的实地督导。二是强化技术指导与宣传。为加强农技人员技术指导水平,提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回收能力,拓宽废旧地膜回收方式、方法,市农牧局组织技术人员和农户以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50余次,派出技术指导人员300余人,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宣传单、海报、明白纸等方式发放技术宣传资料6万余份,广泛宣传残留的危害和地膜回收利用的好处,提高农户废旧地膜回收意识。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力度。2023年开展废旧地膜回收执法检查行动共计132次,共计出动执法人员393人。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人员走村入户宣传自治区农用薄膜污染防治条例,开展专题培训2场、张贴宣传挂图10000余份、制作推送新媒体宣传短片100余次。

  截止2024年4月,全市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无害化处理点共计233个,其中,玉泉区、武川县、赛罕区、和林县建设废旧地膜无害化处理点共5个。玉泉区主要由环卫部门统一回收废旧地膜,运送至呼和浩特嘉盛新能源有限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武川县主要由加工企业做成塑料轻颗粒进行再利用一部分,无害化焚烧处理一部分;赛罕区主要以农民回收废旧地膜至乡镇临时收储点后,统一由呼和浩特市环保投资公司运输至无害化处理点进行处理;和林格尔县主要由农民自行拉运至无害化处理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积极争取国家及市级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废旧地膜回收机具购置、人工作业、回收点建设、无害化处理及运行等。2017—2021年我市承担中央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项目资金2961万元,分别在清水河、土左旗、托县、和林县、武川县实施;2022年市本级废旧地膜回收补贴资金800万元,2023年市本级废旧地膜回收补贴714万元,用于加厚高强度地膜和普通废旧地膜回收补贴。

  一是引进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玉米秸秆条带旋耕还田技术。该技术以农作物秸秆覆盖替代农用薄膜覆膜,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地膜减量替代和培肥耕地地力。2023年分别在和林县舍必崖乡迭力素村和一间房村试验示范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50亩、200亩,经测产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产量856公斤/亩,较常规覆膜增产30公斤/亩左右。二是承担实施自治区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验证评价试验。2023年承担自治区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验证评价试验,试验主要以观测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不同作物、不同土质上的保墒增温抑草性能及其耐候降解性能对比验证为主,研究适合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种植模式。试验选择10个厂家的13个不同种类降解配方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同一种植模式和水肥条件下对玉米生长、产量和效益的影响。三是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2022年,自治区农牧厅下达我市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任务50万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任务10万亩,已全部完成。2023年,自治区农牧厅下达我市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任务50万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任务1.8万亩,在全市8个旗县区实施,预计2024年6月底前可全面完成。此任务的实施,一方面能够最终靠提高传统地膜厚度与强度,实现高质低价易回收;另一方面能在适宜作物上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降低生产和回收成本,为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支撑。四是狠抓残膜监测工作。从2017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取样工作,累计完成自治区地膜残留监测21个点位、市级监测88个点位,市级资金配套和监测点位数量在全区前列。

  2023年先后利用春耕备耕重点工作督查在重点旗县区开展相关检查20多次,并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加强日常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充分的利用新闻媒体、培训宣传等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大力宣传农药废弃包装物对环境能够造成污染以及对周边群众健康造成的危害。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回收处置办法,建立以村级回收点-乡镇回收站-旗县区级归集中心为节点,覆盖全域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体系。通过任务目标分解、签订责任书、列入工作考核指标等方式把目标任务责任传导到乡镇、村和农户,实现旗县区、乡镇、村、农户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创造良好氛围,共同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

  目前土左旗建立8个乡镇级固定回收点;托县建立7个乡镇级固定回收点,同时定期更新完善127个村级回收点位信息。2024年计划在全市已建立15个乡镇级固定回收点和127个村级回收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积极争取资金并加快在全市主要农业生产旗县区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理体系。在武川县建设一个“对症选药”示范区,组织并且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充分的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地膜污染防治“遏增量、清存量”的压力依然艰巨。特别是部分地区仍在使用0.01毫米以下的超薄地膜,易破碎、难回收,处理成本高,危害耕地质量。当前,由于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传统地膜在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全生物降解地膜大规模推广应用还存在一些制约,高质量低价格的地膜有效供给还不足,地膜污染治理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需要增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专项资金。

  一是要求各旗县区及早主动谋划,精准测算资金需求,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部门支持增设,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资金全部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二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环保意识,将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推进废旧地膜回收成效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挂钩。三是成立工作专班充分调动废旧地膜回收企业、种植农户等各方积极性,多渠道积极争取配套资金,把废旧地膜回收经费列入年度预算。